查看原文
其他

新加坡一视同仁不对中国收紧防疫|必需品供应会受影响吗?泰国入境规定反转遭投诉

联合早报 新加坡鱼尾文 2023-02-15


卫生部长王乙康1月9日在国会就新加坡如何应对全球冠病疫情发展发表部长声明。

中国重开边境,对新加坡疫情有什么影响?新加坡为何不针对从中国入境者收紧防疫措施?卫生部长王乙康1月9日在国会发表部长声明,说明新加坡政府立场。

王乙康说,新加坡的边境防疫措施不像亚细安多数国家那样完全开放,也不像日本、加拿大和一些欧盟国家那样,要求所有从中国入境者做行前检测;而是跟西班牙一样处于中间,既不是最严格的,也不是最宽松的。


他举例,若新加坡要求所有从中国入境者做行前检测,那么对于从确诊病例和重症病例较多的地区入境的人,以及可能有利于病毒传播的新加坡社区场所,是否也须实施同样规定。“当新加坡经历另一波疫潮,其他国家和地区又会如何对待新加坡的旅客?”


王乙康强调,新毒株可能源自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此监测新毒株需要有效的全球监测系统。中国各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在积极监测新毒株,并且每周上传最新的病毒基因组序列,由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设在新加坡的办事处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在中国传播的主流毒株BA.5.2和BF.7,数月前在新加坡和其他地区已发现,而全球各地已探测到超过650种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


若新毒株具免疫逃逸能力

新加坡或须重启严格管控措施


王乙康坦言,当前最担忧的是可能出现更危险和未知的新毒株,以及如何保护医疗系统。


若新毒株具有免疫逃逸能力,或传染力更强,新加坡可能须重启严格的边境管控措施、入境者隔离政策及社交聚会人数限制,直到研发出有效的新疫苗为止。


王乙康提醒,随着新毒株出现与再度感染病例增加,新加坡会出现新一波疫情。除了加强全球监测和实行边境管控措施,最好的防御就是达到最新的疫苗接种要求。


截至去年12月31日,约六成年满18岁的人已达到最新接种要求,平均每天有1万3000人接种二价疫苗。


王乙康说,政府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会继续评估疫情,在必要时做出调整或实行新措施,任何应对措施都必须以科学证据和数据为依据。


李显龙总理也在脸书发文,呼吁公众在农历新年期间继续履行社会责任,保持安全。“如果疫情继续保持稳定,我们有望解除最后的防疫限制,进入疫后常态。”


国会今天继续开会。


【国会】中国疫情不会严重影响新加坡必需品供应


中国的冠病疫情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局部干扰当地的产能和供应链,但是预计不会对输到新加坡的必需品带来严重和持久的影响。


中国的疫情持续变化,虽然预计不会对输到新加坡的必需品造成严重和持久的影响,但是当地的产能和供应链,可能在短期内受干扰。(龙国雄摄)


盛港集选区议员何廷儒1月10日在国会询问贸工部有关中国疫情是否会扰乱新加坡的主要供应链,以及对哪些领域的影响较大。


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刘燕玲回答时说,中国的疫情持续变化。虽然预计不会对输到新加坡的必需品造成严重和持久的影响,但是当地的产能和供应链,可能在短期内受干扰。


“过去几年来,新加坡公司已经加强了它们的业务持续计划和供应链,政府会继续鼓励企业那么做,以舒缓供应链受干扰的影响。”


易华仁:安全有序复常符合两国利益

增加新中航班会先评估疫情和机场容量


中国宣布重新开放边境后,新加坡和中国的航空公司就申请增加往返两国的航班趟次。新加坡会小心谨慎行事,恢复与中国的航空连接。


交通部长易华仁指出,虽然中国的航班趟次和乘客人数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新加坡的首要考量是确保航空人员、旅客和社区的健康,交通部和卫生部会密切留意最新发展,必要时会采取相关措施。图为航班从上海抵达新加坡,乘客抵步时的情景。(邝启聪摄)


中国对外重开的同时,冠病疫情急剧升温,世界多国对来自中国的旅客实施入境防疫限制。交通部长易华仁1月9日在国会发表部长声明时指出,新加坡与中国享有长久且多方面的关系,安全有序地恢复新中航空连接符合两国利益。新加坡民航局正在评估航空公司的要求,下来也会陆续批准这些申请。


易华仁说:“就像之前跟其他国家一样,我们小心恢复与中国的航空连接时,会考虑当下的公共卫生评估和樟宜机场的容量,确保机场能够有效地运作,并给旅客安全顺畅的体验。”


张文宏:中国有能力把冠病转为地方性流行病


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说,中国具备把冠病疫情转变为地方性流行的能力,在进入冠病大规模流行第一波后,中国将逐渐进入地方性流行阶段,与世界同步。


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说,随着冠病归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社区基层医院正在成为冠病救治的重要“战场”。图为上海市闵行区申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1月9日为市民抽血检验。(中新社)


据澎湃新闻报道,张文宏在1月7日举行的第二届光华论坛上说,冠病肯定会从全球大流行演变为地方性流行,在一些国家,公众经历了大规模流行的阵痛后,目前超额死亡人数已大幅降低,比如新加坡的超额死亡极低,冠病病死率近期也非常低。


超额死亡是指一个地区实际发生的死亡人数与未发生传染病年份估算,得到的死亡人数之间的差额,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传染病的致命性。


张文宏也称,随着冠病正式归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社区基层医院正在成为冠病救治的重要“战场”。当前相关部门应根据各省市摸底的高危因素人群基数,尽快完成药物储备,基层要有药可用,这样才能防止二级、三级医疗资源挤兑。


张文宏也说,中国如今进入了大流行高峰期第一波,随着医疗资源逐步到位,将过渡到地方性流行阶段,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全球趋同,就像流感一样,成为季节性流行病,不过,冠病病毒今后是否会出现大变异,使人群缺乏预存免疫,还需要科学家进行严密监测。


中国医保局:与辉瑞谈判不成功

Paxlovid太贵不纳入医保


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称,与辉瑞制药公司就冠病治疗药物的谈判未能成功,辉瑞的冠病口服药Paxlovid未能纳入医保目录。


综合彭博社与澎湃新闻报道,为期四天的中国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1月8日结束。中国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负责人称,此次进入谈判的冠病治疗药物共三种,辉瑞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因报价高未能成功,另两款中国国产冠病口服药物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谈判成功。


根据中国国家医保局此前印发通知,此次谈判的三款药物均已临时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在3月31日前,Paxlovid在中国仍可享受到相关的医保报销政策。


作为全球最早一批上市的冠病口服药Paxlovid,在中国的医保采购价原为2300元(人民币,下同,约451新元),最近已降至1890元。不过,作为“明星药物”,在中国想要买到Paxlovid并不容易,多家医院表示该药物库存紧张,而在非官方渠道,一盒Paxlovid价格高至数万元。


辉瑞继续与中方合作

确保Paxlovid充足供应


辉瑞公司1月9日称,尽管与有关国家的谈判没有成功,但辉瑞将继续与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以确保Paxlovid在中国的充足供应。


路透社1月7日报道称,中国政府仍在与辉瑞就许可协议进行谈判,以允许国内公司生产Paxlovid的仿制药。根据与日内瓦药品专利池达成的协议,五家中国企业获授权为中低收入国家生产价格低廉的Paxlovid仿制药,但它们不能在中国销售产品。


旅游业者吁政府收回成命

泰国取消入境者须出示疫苗接种证明


泰国冠病入境防疫措施出现逆转,取消要入境者出示疫苗接种证明。


曼谷国际机场1月9日迎来冠病疫情暴发后的首批中国游客。除了泰国卫生部长阿努廷特地到机场迎接,当局也为抵境游客送上礼物和鲜花,大批媒体也前去采访。(法新社)


泰国上周末刚刚宣布,从1月9日起重新实施冠病入境防疫规定,要求所有入境者提供两剂疫苗接种证明。这一措施公布后,旅游业者纷纷请愿,呼吁政府收回成命。


泰国卫生部长阿努廷1月9日证实,政府决定放弃实施这一规定。他对记者说,要求入境者出示疫苗接种证明将对他们造成不便,专家们也认为无须这么做,因为全球疫苗接种率足够高。


阿努廷也说,未接种疫苗者不会受到任何入境限制。


泰国民航局在1月7日,即中国重开国门允许出境游前夕,宣布要求入境者出示疫苗接种证明,未接种者则须提供医疗报告交代未接种的原因。这些限制条例令旅游业者措手不及,普吉岛、攀牙湾、甲米的旅游业者协会向首相巴育提交请愿书,呼吁政府收回成命。


普吉岛旅游协会说,接到外国旅行社的投诉,不满泰国突然更改入境条例。英国旅行社说,为了接种疫苗或取得医疗报告,很多游客被迫更改赴泰航班日期。旅行社也担心,若是游客未能及时满足入境条例以致无法成行,旅行社得向顾客退款。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的旅游业者也发出了类似投诉。


取消客房预订逾千起


《曼谷邮报》报道,一些外国游客甚至取消游泰行程,酒店业者接获的取消客房预订通知超过1000起。


旅游业是泰国的重要经济支柱,自去年解除严格的防疫入境限制,旅客开始回流。去年11月泰国接待游客175万人次,是前一年全年游客人数的四倍。


泰国1月9日迎来疫情暴发后的首批中国游客,阿努廷说,首日入境的中国游客约3465人,预计今年全年赴泰旅游的中国游客将达700万至1000万人次,多于先前预测的500万人次。他表示:“这对泰国旅游业而言是个好现象……国家经济将能快速复苏,过去三年我们因疫情而受到重创。”


泰国旅游局估计去年全年抵境游客超过1150万人次,约为2019年即疫情暴发前的四分之一。


相关阅读:




文:刘智澎、李思敏、魏瑜嶙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